10 月 22 日下午,我校特邀天津大学祝士明教授,为各学院院长、教学主任、教研室主任及申报骨干教师,作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专题指导,助力提升申报质量。
祝士明教授首先梳理奖项评选逻辑与申报书核心要求,围绕 “成果要求、成果申报、成果评选” 构建认知框架,强调奖项评审紧扣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申报需立足长期实践,凸显独创性与实用性。
针对申报书这一关键材料,祝教授以 “细节决定成败” 为核心,拆解填写要点。封面选题需符合 “问题导向、校企融合、方法清晰、成效显著、推广可行” 标准;成果简介 1000 字内浓缩核心内容;成果缘起要紧扣国家战略,提升站位。他特别指出,主要解决问题及方法需形成闭环,创新点兼顾理论与实践,推广效果需用事实数据支撑,成果总结报告则需反复打磨、长期沉淀,契合 “2 年以上实践检验” 要求。
为明晰申报方向,祝教授结合多份获奖案例,提炼六大获奖特点:以产教融合为纽带,突出产业需求导向,构建 “工学交替” 实践体系;以区域教育均衡化为目标,探索特殊教育、文化传承创新等多元模式;注重长效化周期,彰显成果持续性;紧跟政策导向,与国家教育战略同频。他以某特等奖成果为例,强调 “政策契合度高、问题针对性强、方法创新性足、效果可验证、推广可复制” 是获奖关键,这与 2022 年奖项 “一线实践成果占比超 70%” 的趋势一致。
尾声,祝教授建议我校各学院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协作机制,申报团队提前梳理成果、补充佐证材料,撰写时突出 “四新” 建设、课程思政等亮点。参会教师表示会议兼具理论与实操价值,会后多支申报团队还与教授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