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5-21 点击数:10644
2025年5月18日,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不仅是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怀与支持的集中体现,更是推动社会包容与平等的重要契机。
全国助残日的起源与发展
全国助残日诞生于1990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14条规定,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被定为“全国助残日”,自1991年5月15日正式实施以来,已持续举办了34次。这一节日的设立初衷是唤起全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注,通过法律保障与实际行动,推动残疾人权益的落实和事业的全面发展。
关键时间节点
1991年:首次全国助残日以“宣传残疾人保障法”为主题,北京10万群众参与活动。
2008年:结合北京残奥会,主题聚焦“牵手残疾人,走进残奥会”,展现残疾运动员的风采。
2018年: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强调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关键时间节点
1991年:首次全国助残日以“宣传残疾人保障法”为主题,北京10万群众参与活动。
2008年:结合北京残奥会,主题聚焦“牵手残疾人,走进残奥会”,展现残疾运动员的风采。
2018年: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强调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全国助残日的意义
提升社会认知:通过全国助残日的活动,能提高社会大众对残疾人生活状况和需求的了解,增强对残疾人的认知和理解,让人们认识到残疾人虽然面临身体或精神上的障碍,但同样拥有梦想和追求,也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向全社会充分展现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有助于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营造一个更加平等、友善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宣传残疾人权益: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唤起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关注,推动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体系。让社会大众树立起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意识,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意识到关心帮助残疾人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更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推动事业发展:全国助残日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共同探讨残疾人事业发展方向的平台,促使民政、司法、教育、卫生、文化及政府的其他有关部门,检查和推进残疾人保障法的实施,推进残疾人教育、康复、就业、文化、福利、社会服务等事业的发展。每年的全国助残日活动,动员了社会各方面参加,形成了强劲的声势和规模,为众多残疾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扶持,有力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宣传残疾人权益: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唤起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关注,推动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体系。让社会大众树立起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意识,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意识到关心帮助残疾人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更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推动事业发展:全国助残日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共同探讨残疾人事业发展方向的平台,促使民政、司法、教育、卫生、文化及政府的其他有关部门,检查和推进残疾人保障法的实施,推进残疾人教育、康复、就业、文化、福利、社会服务等事业的发展。每年的全国助残日活动,动员了社会各方面参加,形成了强劲的声势和规模,为众多残疾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扶持,有力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主题
2025年主题为“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我们如何参与助残行动
理解尊重:平等对待残疾人,不歧视、不排斥,尊重其人格与选择。
助力日常:主动为行动不便者提供出行协助(如搭把手、让通道),耐心倾听视力 / 听力障碍者需求。
公益参与:加入助残志愿组织,或通过捐款、捐物支持残疾人公益项目。
传播理念:通过社交平台分享助残故事,倡导 “平等、融合” 理念,带动更多人关注。
支持就业:优先光顾残疾人就业的商户、企业,为其创造公平的工作机会。
政策践行:学习《残疾人保障法》,监督身边环境无障碍设施(如盲道、坡道)的合理使用与维护。
助力日常:主动为行动不便者提供出行协助(如搭把手、让通道),耐心倾听视力 / 听力障碍者需求。
公益参与:加入助残志愿组织,或通过捐款、捐物支持残疾人公益项目。
传播理念:通过社交平台分享助残故事,倡导 “平等、融合” 理念,带动更多人关注。
支持就业:优先光顾残疾人就业的商户、企业,为其创造公平的工作机会。
政策践行:学习《残疾人保障法》,监督身边环境无障碍设施(如盲道、坡道)的合理使用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