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教学科研

凝心聚智研教学 厚植精神育新人

发布时间:2025-11-16 发布者:mksxy 访问次数:8859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召开《思想道德与法治》集体备课会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准把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切实提升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的教学实效性,2025年11月14日下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组织召开专题集体备课会。全体《思想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齐聚一堂,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展开深度研讨,会议由教研室主任主持,周润芝、杨康平两位老师担任主讲人。
 


 

  备课会伊始,周润芝老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核心,系统梳理了课程教学逻辑。她结合课程标准要求,从教材分析与学情研判两方面切入,指出当代学生对传统节日、古典诗词等文化元素虽有接触,但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性认知。为突破这一痛点,她提出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教学主线,结合“数字故宫”沉浸式体验、故宫文化主题游戏等鲜活案例,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路径,并详细设计了“案例剖析—小组思辨—实践构想”的三步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传承的科学方法。
 


 

  随后,杨康平老师聚焦“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要求”进行分享。她强调,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其内涵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从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到新时代的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都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她建议采用“历史脉络梳理+现实案例解读”的方式,通过播放奥运健儿拼搏瞬间、抗洪救灾感人片段等影像资料,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理解精神内核;同时设计“青春与精神”互动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爱国情怀转化为日常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实际行动,强化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

  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教师围绕两位主讲人的分享展开热烈讨论,凝聚集体智慧完善教学方案。针对“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易混淆”这一教学难点,李新萍提出可设计“对比辨析表”,从内涵侧重、实践路径、典型案例三个维度帮助学生精准区分;夏青结合数字化教学趋势,建议引入地方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传播案例,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罗晓钰则补充了“95后非遗传承人创新实践”的素材,强调要以青年榜样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经过深入研讨,大家一致确定了“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体验+价值引领”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明确了各课时的重点突破方法与评价方式。

  教研室主任在总结时指出,“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的关键章节,本次集体备课会通过精准把脉教学需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有效优化了教学设计。她要求全体教师将研讨成果融入教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贯通,让中国精神真正走进课堂、融入学生心灵。

  此次集体备课会不仅统一了教学思路,提升了教学团队的专业素养,更为后续课程的高质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老师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为契机,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切实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核心作用,引导学生在传承优良传统中坚定信念,在弘扬中国精神中勇担使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