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集体备课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10月3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5-611组织开展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集体备课活动。本次活动由高源主任主持,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备课。
本次集体备课的核心议题是深入研讨教材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全体教师围绕如何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各抒己见,分享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创新思路:
1.深化理论内涵,把握教学重点。老师们首先共同研读了教材内容,明确了本章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精神的“压舱石”。大家一致认为,教学中必须讲清楚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2.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为避免理论说教,老师们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有老师提议,可以引入“七一勋章”获得者、大国工匠、抗疫英雄等鲜活榜样的事迹,通过他们的奋斗故事,让理想信念的力量变得可感可知。
情景讨论法:可以设置“假如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该如何规划我的未来?”等情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探讨如何将个人发展融入社会需求。
多媒体融合:利用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播放《觉醒年代》等优秀影视作品片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3.直面学生困惑,增强教学针对性。老师们结合日常教学中收集到的学生反馈,重点探讨了如何回应“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谈理想是否过时”等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大家认为,教学中要敢于正视现实挑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拨开思想迷雾,坚定对未来的信心。
最后,高源主任对本次备课活动进行了总结。她强调,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课的灵魂所在,各位老师要充分吸收本次备课的成果,将集体智慧转化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努力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统一了教学思想、明确了教学方向,更凝聚了教师们的集体智慧,为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育人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