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书证融通的1+X证书制度推进路径

新闻编辑: 发布日期:2021-06-29

一、重构高职专业教学内容,构建专业知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要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有能力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职院校必须重构专业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纳入日常教学,构建融专业知识教育与职业培训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首先,完善专业课程教学标准,融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高职院校要按照1+X证书制度的实施要求重构专业教学内容,从完善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入手,融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一方面,应积极丰富和完善现有课程教学标准,探寻职业技能培训与专业课程教学之间的共同点和衔接处,以此为切入点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另一方面,要按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学年、学期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分解为若干细化标准,使之与专业课程教学进度相契合。

其次,完善专业课程结构,融入职业技能培训模块。为了适应1+X证书制度的实施要求,高职院校也应加快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一方面,适度精简专业理论和知识教学课时,删减非必要的理论教学内容,及时淘汰落后和过时的教学内容,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腾出课时和空间;另一方面,逐步推进课程结构的模块化改革,在横向上建立“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三位一体的课程系统,纵向上建立阶段性更加明显、层次更加分明的专业教学进阶系统。

最后,完善专业课程内容,全面融入职业技能培训。高职院校落实1+X证书制度,完善专业课程内容,需要分别从教材内容打造和课堂教学内容打造两方面着手。在教材建设上,高职院校要与行业组织、企业、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加强联动,共同开发教材,在教材内容上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在课堂教学内容建设上,要在做精做细传统教学内容的同时,及时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的新标准、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引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更多贴近产业生产实践组织和实施教学。

二、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能满足书证融通教育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实施1+X证书制度,相应地就需要建立一支与高职书证融通相适应,能满足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统筹组织实施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建立新的专业教师岗位标准。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严格执行现有教师标准中关于技术技能实操水平的考核标准,并在现有标准上进行补强和拓展,让技术技能实操标准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选拔任用的核心标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教师引进上不能唯“学历”,要将符合本专业要求并拥有企业第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作为专业教师任用的“门槛”,将受聘者的实际工作经历作为专业教师引进的核心指标之一。

其次,完善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应通过完善专业教师队伍结构的办法强化“双师型”教学力量。一方面,积极从行业一线引进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到校任教,拓展“双师型”教师聘任渠道;另一方面,优化教师聘任机制,大力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对于各个行业内专业素养高、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师级人才、企业管理者,不便于长期担任教职的,可以邀请聘任为兼职教师,借助其专业能力指导院校教学以及师资建设工作。

最后,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引进校外高端人才是必要补充,但不能成为主要方式,根本上还是要通过健全教师培养机制来持续提升在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训资源,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建立常态化教师培训制度,尤其是要建立教师定期入企挂职锻炼制度;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外高端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合作,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到合作机构甚至是国外进修深造,持续提升在职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机制,严控证书质量

首先,建立科学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选取机制。高职院校在选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时,总体上要按照市场需求旺盛、对应岗位(群)清晰明确、发展前景广阔的原则。对一些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市场需求增速较高但对应岗位(群)尚不清晰的新兴行业,也要有选择地引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保持证书选取的前瞻性。

其次,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管理机制。一是建立证书管理组织。高职院校、行业组织、企业、职业培训机构应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从各相关单位抽调骨干人员组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管理机构,明确证书管理责任人。二是建立权责分担机制。根据各参与主体的类型和功能,做好内部分工,明确证书开发建设调研主体、设计主体、评估主体、协调主体,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形成证书建设管理合力。三是建立内部沟通协商机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管理机构应建立例会制度,定期通报证书管理情况,促进内部信息共享,在遇到具有重大影响的新问题、新情况时,还应当及时召开协调会议,确保证书管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最后,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更新机制。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相关参与主体要高度重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更新机制建设,积极运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传统手段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分析各类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变化趋势,研判相关证书标准的适用性,并及时进行更新,使职业技能新标准的内容源源不断地进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此外,还应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新增和退出机制,定期组织专家学者、业内资深人士对证书标准、内容、类型进行审核和调整,保持证书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兼顾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的多元考核模型

首先,确立人才培养评价原则。实施1+X证书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基于1+X证书制度建立人才培养评价原则,一是应注重德技并修,明确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基本要求,将优秀的道德品质、职业操守作为人才评价的基础。二是应突出职业能力导向原则,注重专业素养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把职业能力评价作为人才培养评价的重点,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等融入评价体系。三是应遵循动态评价原则,注重对市场需求、产业动态、技术前沿的监测,及时根据市场和产业变化调整人才培养评价的内容、指标、手段和方式,确保人才评价的科学性。

其次,设立多元立体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设置过程中,一是应遵循科学性、职业性、操作性和发展性原则,各项指标既要反映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和素质特征,又要反映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素质能力的主要要求;二是应易于分解和量化,可操作性强;三是应注重体现学生的个性优点和能力特长,便于企业识别学生职业潜力,也为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借鉴和帮助。在具体指标的设置上,基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和教育内容,考量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能力的总体要求,应着重从品德修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四个方面着手。通过各类指标的综合评价,形成科学、全面、客观的人才培养评价结果,为教育主体提供教育成效参考。

最后,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评价机制。高职院校、行业组织、企业、职业培训机构参与育人的工作内容不同,主体性质不同,在承担评价工作时也应有所侧重。高职院校可以重点承担人才品德修养、专业知识方面的评价工作;行业组织可以重点承担人才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工作;企业可以重点承担人才专业能力方面的评价工作。通过建立各参与主体适当分工、相互配合的多元评价机制,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评价工作的质量。

五、推动实训基地建设,夯实1+X证书制度实施的物质基础和硬件条件

首先,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主,建立共同投入机制。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依托企业资源开展职业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要调动企业参与X培训的积极性,就要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主。在具体操作方式选择上,可以由地方政府牵头,以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联合投资、共建共享的方式进行建设,政府给予建设企业金融、税费、补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以后,既方便企业安排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组织开展生产活动,又可以吸纳高职院校学生接受实训,一举两得。

其次,完善管理机制,实施双重目标。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在充分沟通、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建立股份制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以适应实训基地的运行和管理需要。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可以根据产权比例,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等管理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共同成立1+X证书制度建设指导委员会,确保实训基地高效率、高效益运行。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与企业管理者联合制定合理的实训机制和制度。院校专业教师要与企业技术人员加强沟通,共同制定实训项目、训练计划、实训方案等,实训流程既要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律,也要满足企业生产经营获取合理回报的需求。在实训过程中,应注意引入国家生产标准、行业标准,积极采用行业生产中的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实现标准化管理、前沿化训练。(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