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端午,宛如一颗历经千年打磨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对于身处高职校园的我们而言,端午绝不仅仅是日历上一个特殊标注的日子,它更是一扇通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的大门,是一场滋养心灵、传承精神的盛宴。
端午的源头,涌动着爱国诗人屈原那炽热而深沉的爱国情怀。战国时期,屈原心怀楚国,他有着高远的政治理想和卓越的治国方略,一心想要为楚国的兴盛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然而,他却遭到奸佞小人的陷害,屡遭放逐,满腔的抱负难以施展。最终,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山河破碎,屈原绝望之下,毅然投汨罗江而亡。百姓们听闻此噩耗,悲痛万分,纷纷划船竞渡,试图寻找他的遗体;又将粽子投入江中,希望江中的鱼虾啃食粽子,而不要伤害屈原的身躯。这一悲壮动人的故事,历经千年岁月的流转,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成为了端午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家国情怀的象征。
在我们的高职校园里,端午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有着独特的传承方式。学校会精心举办端午主题讲座,邀请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为同学们讲述屈原波澜壮阔又充满遗憾的生平事迹。在讲座中,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屈原在朝堂上慷慨陈词,为楚国的命运忧心忡忡;看到他在放逐途中,仍心系百姓,写下一篇篇饱含深情的诗歌。通过这样的讲述,屈原的爱国精神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化作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同学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
端午的习俗,更是这一传统节日独特魅力的生动展现。包粽子、挂菖蒲、佩香囊……每一项习俗都像是一颗闪耀的星星,共同汇聚成端午这一绚烂的文化星空。在校园里,每当端午临近,热闹非凡的包粽子活动便成为了同学们最期待的项目之一。大家围聚在一起,手中拿着一片片清香的粽叶,仔细地捋平粽叶的褶皱,小心翼翼地填入洁白饱满的糯米,再加上红枣、豆沙等馅料,最后用粽绳精心捆绑。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同学手法娴熟,三两下就包出了规整漂亮的粽子;有的同学则略显生疏,粽叶在手中不听使唤,糯米也总是“调皮”地跑出来,但大家都乐在其中,欢声笑语回荡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这不仅仅是美食的制作过程,更是传统技艺的传承,每一个粽子都包裹着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挂菖蒲、佩香囊等习俗同样在校园里焕发出新的生机。同学们会亲手将菖蒲挂在教室的门口,那翠绿的菖蒲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祝福。香囊制作活动中,大家挑选着心仪的布料,填充进具有驱虫安神功效的香料,一针一线地缝制成精美的香囊。这些香囊或挂在书包上,或佩戴在胸前,不仅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更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美好寓意。
作为新时代的高职学子,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端午,就是我们汲取精神养分的重要源泉。我们要将屈原的爱国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在专业知识的海洋里积极探索、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为将来投身国家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要把传统习俗里蕴含的文化底蕴传承下去,走出校园,通过志愿服务、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大众讲述端午的故事,展示端午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端午,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端午这一传统节日的光辉,如同明亮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在传承与创新中,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筑牢我们共同的精神根基。
返回